您现在的位置:机电论文网>> 包装印刷>> 正文内容

精益包装管理刍论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2/17 10:22:25  点击数:6008

  绝大多数包装管理文献都将研究思路指向包装行业内企业的管理,很少有人关注更大规模的包装用户企业,这可能是中国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部门经济”框架的惯性限制了我们的思维。事实上,任何“行业”,都有比这个“行业”自身更大规模的“客户”群体,如果我们将视线投向这个更大的群体,就会有更多、更大、更新的收获。在企业经营领域,有一个“供应链”的概念,就是将关注点从简单的“企业-客户”关系扩展为“供应商-企业-客户-客户的客户”,如果我们把研究机构也看作一个类企业组织,那么,这个组织的研究视角就不应仅仅关注自己的直接“客户”(本行业中的企业),也应从“供应链”(知识供应链)的角度去关注“客户的客户”,对于包装管理研究机构来说,就是关注广大的包装用户企业。

  一、从包装用户的角度认识包装

  1.人们的包装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活动——对货物的管理。其衍生意义又涉及商品的各个层面。

  包装在基础层面上的意义,就是通过包、装获得某种方便性:货物储存的方便、运输的方便、销售的方便等等;

  从包、装的基础意义派生出来的第二个层面的意义是其安全性:对货物的保护。包括防破损、防盗、保鲜等功能。

  由于包装会进入销售现场,并且先于货物与顾客接触,从而产生了第三层意义:促进销售。可以通过包装吸引顾客视线,阐释商品功能,形成产品识别,引发购买欲望。

  许多包装要跟随商品进入消费者的使用环节,并且与商品紧密结合,提升商品的使用价值。

  包装作为货物的“服装”,如同人的服装一样,在其物质功能之上,还产生了精神功能:传达商品概念、体现商品品位等,成为商品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

  包装的上述五个层面的意义,形成了一个“包装价值金字塔”,体现为包装的方便性→安全性→识别性→增值性→精神性。

  2.包装创新具有广阔的空间和重要的意义。

  包装五个层面的价值与整个商品生命周期构成了包装的可能创新点:

  包装创新的重要作用至少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

  (1)改变商品的外观,在销售过程中对顾客形成视觉冲击力。包装是产品的外衣,体面称头如否,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判断与评价。美国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杜邦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63%消费者是根据商品包装来选购商品的。这一发现就是著名的“杜邦定律”。另据英国市场调查公司报道,一般到超级市场购物的妇女,因受精美包装吸引,所购物品通常超出进门时打算购物数量的45%。[1]可见,包装是商品的无声推销员。

  (2)改变商品的生产成本。在许多制造企业,包装成本占商品生产成本的比重是很大的,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降低生产成本是重要措施,如何降低包装成本,也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措施之一。而盲目降低包装成本,却又会带来商品安全性的降低,得不偿失。因此需要科学的设计和测试,减少包装用材、替换或更新包装材料等,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约包装成本。有时只是几处小小的改动,就能为降低包装成本起到较大的作用。

  (3)改变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拓宽商品销售市场。四川榨菜用大坛子、大篓子包装只能在国内酱菜店销售;改为小坛子后就能卖到香港;而以块、片、丝的形式把榨菜分成真空小袋包装后,就能够销往国外。包装材料的创新,保鲜功能、保质功能、运输方便性的改进,屡屡为商品开拓市场提供新的机会。国外有一种用绳线与镜架相连的展示纸架,就解决了太阳镜在超市销售容易被盗的问题,使得太阳镜生产商能够放心的利用超市这个渠道销售。

  (4)改变产品命运。“午餐肉”这种商品因为顾客食用时开启不方便,几乎完全失去了市场,而仅仅是包装的变化,摇身一变就成为目前在国内拥有每年1190亿元市场的“火腿肠”。而近年火腿肠“易撕口”的专利设计,又成为某火腿肠生产企业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包装,是尚待各行各业各类企业去发掘的利润源泉。“精益包装管理”,应该如同企业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一样,成为企业一种必不可少的专业性管理项目。

  二、精益包装管理对包装用户企业的价值

  “精益包装管理”是根据“精益管理”的基本思想,对整个包装链(或者说对包装全生命周期)的各项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研究的一种理论和操作实务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包装链的浪费。

  “精益包装管理”的思路借鉴了“丰田生产系统”的“精益生产”思想,即使用最少的资源(人力、原材料、设备)生产出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提供给客户满意的服务。从另一角度而言,就是通过管理手段杜绝各种浪费。[2]

  “精益包装管理”认为,包装用户企业整个包装链中存在7种浪费,“精益包装管理”的目的就是尽力消除这7种浪费,让客户不再花费这些本来不应该花费,却在不知不觉中花费了的钱。这7种浪费分别是:

  (1)过度包装浪费;

  (2)对内装产品保护不足带来的残次品浪费;

  (3)不必要的包装库存量浪费;

  (4)不适当的包装作业过程浪费;

  (5)运输过程中因包装材料选择、包装设计、包装组合不合理造成的非优化浪费;

  (6)仓储过程因包装设计不合理带来的浪费;

  (7)销售过程中因包装不合理带来的浪费。

  它们耗费资源但却没有产生价值。

  “精益包装管理”将包装视为包装用户企业的一种能力要素,“精益包装管理”系统中的供应链(信息化供应链管理平台)就是为包装用户适时、适量的供应适用的包装材料。客户什么时候需要包装,就什么时候提供;客户需要多少,就提供多少;使客户在包装上的每一分钱的投入都是有目的、有价值的,既避免了浪费,又提高了效率。

  “精益包装管理”系统中的知识链实现包装管理知识共享。将不同领域包装设计、管理知识转化成“模式语言”,任何CPS(整体包装解决方案)用户都从可以通过接受咨询、接受培训、使用网络共享知识平台等共享知识,自己不再“重新发明轮子”。

  “精益包装管理”系统将众多包装管理环节的最优解决方案转化为管理软件,任何CPS?用户都可以享受先进工具的效用。

  精益包装管理贯穿于包装用户企业的生产、分销、物流、服务各个环节,可以成为完善企业管理的一个“抓手”。如精益包装管理通过采用专门的包装审查工具对包装用户企业进行全面的包装审查,能够发现从生产到物流的成本控制点,精益包装管理提供的成本控制技术与工具实际上会涉及企业各项成本的控制,极大的提升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

  为了更明确的阐明精益包装管理的对包装用户企业的意义,在这里较详细的介绍一下包装成本的管理。

  精益包装管理特别强调“综合成本”的概念,认为“包装的成本≠用包装的成本”。通常,包装用户注意到的仅仅是“包装的成本”,它包括包装物生产的材料成本(如纸张的成本)、制造成本和包装厂的利润,而“用包装的成本”还要包括运输费用浪费、作业过程人工的浪费、内装物损耗、商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品牌损失等等,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些隐形成本。事实上,这些成本所占的比例更大,也有更多的压缩空间。同时,这种综合成本的观念,还开辟了“成本设计”的广阔天地。

  三、精益包装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框架

  1. 精益包装管理理论研究的使命

  理论能够把直觉转变为更深刻的认识。

  “理论是至关重要的。好运偶尔会带来洞见,但并非时时光顾。如果没有理论,我们往往会误入歧途。有了理论,我们就能够把本质与迷人的外表和偶然的特性区分开来。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前进的路标,使我们开始明白要观察些什么以及怎样做。”(约翰?H?霍兰,1995)《精益包装管理》理论体系建设有四个目的:

  第一,提供包装管理规划的基本分析工具,可以让管理者从复杂的包装事件中发现基本的事理;

  第二,提供一个概念性框架;

  第三,使管理者熟悉较有效的思维模式;

  第四,创造包装管理服务企业与包装用户企业的管理者相互交流包装管理问题的“共同语言”。

  2. 精益包装管理理论模型

  初步拟定的精益包装管理体系包含18个章节:

  ?理念篇

  第一章包装作为一种战略手段

  第二章 包装链管理观念

  第三章 综合成本观念

  ?流程篇

  第四章 建立包装审查流程

  第五章 建立包装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包装管理手册)

  第六章 建立包装管理模式语言体系

  第七章 建立包装管理工具体系

  第八章 建立包装设计管理体系

  第九章 建立包装采购管理体系

  第十章 建立包装供应链管理平台

  ?团队篇

  第十一章在包装用户企业内部培育包装管理师

  第十二章全员包装管理教育

  第十三章包装管理团队的“智慧圈”建设

  第十四章与领导型客户共同提高

  第十五章尊重、培育、支持供应商

  ?改进篇

  第十六章问题解决“热洗”会议

  第十七章作业改进激励

  第十八章利用包装管理共享知识平台不断学习和创新

  3.精益包装管理实务体系的表达方式——模式语言

  “大多数管理理论从“理论”转到“实际应用”时,失去了它们的作用,因为大量有用的信息被丢到一旁而未加利用,这的确是件可悲的事情。由于这些有意义的理论很少能够转变为可实际操作的模式,所以它们不会被复制和采用。现在是指出一个模式和理论之间的区别的时候了,理论是要试图解释或说明为什么事情会这样发生。理论研究问题的根本,它们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让某种情况再次发生。另一方面,模式是根据某个已经发生的事件的运行方式所总结出来的、可以学习和反复重现的过程。举例来说,当你思考亨利?福特大规模生产汽车的动机,你就需要理论。然而,如果你记录下大规模生产汽车所需要的程序与过程,那就是个模式。”[3]

  “模式语言”是美国建筑学家亚历山大提出来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概念。[4]模式语言概念下的模式“描述了某种环境中反复出现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求解方案,它可以被反复地使用而不必从头做起”。也就是说,一个标准的模式包括三个主要成分:(1)问题的特定场景;(2)问题本身;(3)问题的解决方案。通常,一个模式还包括对经验证据(案例)的描述,也可以包含对原理、机理的说明,以及尚待实验证明的疑点,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等等。在每一个领域中,都有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解决各种问题的经验,这些成熟的思路一旦被识别出来并按照特定格式撰写为模式,则可以指导同类问题的解决而被反复使用。在企业组织中,当这些模式被有机组合成适用于特定领域的模式系统的时候,便形成了亚历山大所说的“模式语言”,如果该语言在应用领域中被充分共享,并且成为解决特定问题的可积累知识库的一部分,则模式语言的建立对一个组织的能力提升具有巨大作用。“精益包装管理”不仅是一种理论,同时还通过对包装管理研究成果、经验等集成研究,梳理为《包装管理模式语言》,就像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一样,给予包装管理的实践者以有力的支持,实实在在的提升包装管理实践者的能力。[4]

  同时,包装管理模式语言还是在共享过程中不断开发、不断补充、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动态体系,还可能成为中国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亚历山大已经证明了“模式语言”的威力,也为我们准备了一整套操作方法。我们循此道路,会探索出一条通过各种专业化的管理模式语言共享提升中国“草根”企业管理水平的成功模式。管理模式语言的“创新→共享→创新”,对于提升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将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5]

  参考文献:

  [1]香港《印艺》杂志第238期,2003.10

  [2]莱文森:《精益企业:最小化浪费的综合方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

  [3]保罗?赫塞:《情景领导者》,麦肯特公司内部资料

  [4]C?亚历山大著,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

  [5]张西振、王甲佳、刘玉龙:《模式语言管理》,企业管理杂志2005.4

  作者简介:

  蒋孟有(1968-),男,浙江温州人,东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CPS(上海)精益包装管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益包装管理。


更多
字体:【】-【】-【】【关闭此页

上一篇:供应链管理'   下一篇:互利共赢的供应商质量控制'


特别声明:机电之家(http://www.jdzj.com )所共享的机电类资料,机电论文、机电类文章、机电企业类管理制度、机电类软件都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购买的论文都出自原创,保证作者的原创的版权的转让,任何纠纷由法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