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机电论文网>> 工业设计>> 正文内容

“后”现代设计的困惑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2/13 8:36:55  点击数:2294
设计创造者要改造的现实世界,并不是靠“相加”元素而成,而应产生出与之区别开来的新要素。设计步骤并不纯粹是靠组成中的成分“组装”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必须经过一种探索和寻求过程,最终达到一种恰当而又新奇的构成形式。

一、非物质社会中的设计现象

在彰显的全球化状态和非物质社会中,视觉艺术设计有一种奇怪现象,传媒文化以其强大力量淹没了渐变衰退的书本文化,可能将文化研究看成全球化中的一种软体伸张的空间,历史记忆的丧失不仅成了文化和多元化诸多被抹掉的记录,而且成为一种没有集聚的“激化” 的文化叠加。这时设计的产品是以先进知识在消费产品和新型服务中体现的比例衡量,整个社会已从一种“硬件形式”转为一种“软件形式”。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电脑化使得社会生产过程高度集约化和简单化,势必将大大地助长一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商业主义、历时主义的倾向,科技使越来越多的“未知”转变为“已知”,人类的知识总量以一种无法估量的速度增长。一切新产生的关系尚未形成制度就已过逝,一切森严的秩序,固定的等级与界线也随之迅速消融,一切神圣事物全都遭到亵渎。一方面,信息技术对世界的“再现”变得非常逼真;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又展示出一种纯粹抽象的用途,人与世界的关系正逐步受到由数字化处理的信号的控制,声音、视像、思想活动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随时加以储存和复制。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边缘领域”正在突破传统科学的框架,与“非物质”的东西打交道,向主要与精神领域打交道的艺术领域接近,许多后现代设计的重心已经不再是一种物质产品,而越来越转移到一套抽象的关系中去了。

毋庸置疑,新思想观念的含量决定学者在“学术文化链”上的位置,那么原则性的思想家生产了一个时代,而其他人却仅仅在消费他们的思想,甚至非线形地泯灭现成的成果。于是创造者已远去,而消费者尚在原地踏步。如果没有原创性的思想,就没有与之相抗衡的思想力量。设计艺术也是如此。当新时代需要新的阐释时,全球学术话语“文化链”一端的波动会使得处于另一端的我们措手不及,我们思想的文脉与“他者”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昭示了一场多元论点的复兴,是非中心化主体的零散化。现代主义主张自律的审美观,而后现代主义则倾向于商业社会的消费主义。否定“在场”而强调表征;否定本原而关注现象;强调多元而削弱统一;重视规范的内在性而非先验性,以及通过建构性的他者来分析现象,从认知范式的角度来确证后的问题。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应抛弃元叙事,从追求共识的统一性转向差异性。总体性被多元论、不可通约论和局部决定论所取代,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下,语言的作用正在被形象所代替,欲望超越了理性。这时的后现代设计热衷于审美的流行主义,它是开放的、相对的和多元的,其赞美分裂、破碎和异质,它把自我看作是多面的、流动的、暂时的、没有任何实质性。从思维方式或认知方式上来看,强调了对总体性和同一性颠覆。正如德国哲学家威尔什的看法,决定性、稳定性、有序、均衡性、渐进性和线性关系等范畴已经越来越失去效用,相反各种各样不稳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断裂和突变现象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反对永久不变的逻辑、公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和强调开放性、多元性和差异性。

二、波普涵延化表现特质

二十世纪美学随着艺术的变化而经历了一个巨大转形过程,从钟情“创造”到“创生”;从偏爱“秩序”到“”偏爱“偶然”、“即兴”、“自发”;从喜爱“成熟”到喜爱“童真”;从“外在反映”到“内在反映”,这一转变与人文领域中的“解释学革命”同时而来,解释学从人文科学的角度获得了与当今基础科学异曲同工的发现,人类的认识也同各物种的生成一样,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各种不同视野对话和融合的结果,因而带有偶然性和突变性,解释两种不同视野对话和融合而达到新生。原来被捧为艺术领域的座上客的美学领域的核心概念,一个时代精神殿堂中的主神,现在却遭受冷遇,过去的那种“独到观”和“真理发现观”被遭受否定。一种以拼接和对话而导致的不断“生成观”出现了,按照这一观念,人类的每一个新的发现和每一个新的文化产品都是旧的产品打散后的重新拼接,而这些产品又会通过进一步地拼接和对话生出更新的产品,从而形成一个无穷无尽的持续生成过程,与之相适应,“新”本身的意义也变了,它不完全指生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的领域,这种新的可能性领域的打开是朝正反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就像人们根本就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原始独创物一样。任何经验,不管它多么独特,不能用语言说出来就不算数,就必定受到语言的限制,而一旦受到语言限制,就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个人独特经验,原为普通性的语言中已经带来了他人的经验信息。新的见解建立在以前的见解基础上,但又大大不同于前人的见解,因为它总是涉及到对以前有的体系中别人从来未发现的自相矛盾之处,发现从“无中之有”变成了“有中生有”。设计创造不在于看到什么,而在于怎样看,新的意义的产生是通过对系统的结构作重新的排列,正如后现代艺术设计否定世界有一个最终的和确定的本质,把机遇和偶然性的生成看得高于一切一样,显得混乱、模棱两可,追求“二者兼具”和对二者的超越,多数“拼接”都是对历史上曾经闪光的经验、要素或材料的“挪用”,为的是促动一种新生。激进折中主义者认为作为拼凑的创造亦是人种和民族亚文化的特征,正是在商品化的大众文化的层面上,文化拼凑常常是最流行的。互仿图形是不以现实为原型,相反进行对现实的仿影化虚拟,大众图形的过剩、普遍化的仿影活动造成了当代人对现实体现的危机,也就是说真实感的普遍丧失,而含混、叛逆、变态、变形、反创造、分裂、解构、离心、移置分离、消失、解定义、涵延化、解总体化、解合法化、反讽、断裂、沉默、不确定性隐含在设计中,对已确定的规范加以解构和对似乎不匹配的形式加以并置。表现了一种更加复杂的维度。

正是在后现代的支配下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和混杂物充塞着消费社会。为大量消费品而设计的人工制品,随着设计师在手法上运用片段、拼贴、挪用等,使作品的内涵与外延混合为一种平面化的统一,抽象与具象的冲突,字面之义和深层涵义的冲突,一般和特殊的冲突统统消失,元语言系统中二元对立的消失。波谱涵延主要以拼贴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形式,创造出色彩瑰丽而感性的视觉效果,那么材料的来源基本上是杂志广告、地图、垃圾废弃物与旧衣服等物。构成方法可根据黄金分割律和预先设计好的结构来安排,在后现代的拼贴艺术中,接受的各类片段碎片都原封未动、未加改造,每一片、一条、每一面都保留了自身的物质性,收回了语意的废料。图象的拼贴,有时只有几个简单的符号和方向线,这种构成性的配置使得立体和平面形成空间的辨证关系得以确认。对商品的拜物教的恶意仿制,戏拟、挪揶、模仿、拼贴戏仿那些陈腐的古板事物或是空洞反讽的现实性的实践,这些似乎就完全成了硫酸纸式的拷贝和电脑滤镜中的镜像。社会结构的中轴原则经济化,使人的人性与物的物性都被“需求”逻辑所异化为一种商品符码。在机械化的时髦主义者背后,实际上是客体、影象、符号、类像的潜在上升,其适切的例证是市场的本身。产生一件“真实的赝品”改写原有的形象之内涵到一个新的平面上,而新的外延追补了原内涵的空无状态。于是这一“类像”就成为被涵延化了的形象。主题感性化地“给定”出来,主体的死亡是“平白无故”、“如诗如画”,或许毫无必要再去强调“原则”。那么拼贴的原则在后现代艺术设计中被奉为一种圭皋,它搅乱了视觉与叙事的秩序、历史与当下的经验。其内涵被抽空和移置,被无限增生的能指所延补和播放。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等领域无所不在,人们已经不再以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或者如本杰明所谓的“韵味”那样的概念来评价和要求文化,而是以大众化、娱乐性、畅销性来要求来衡量文化的意义。不需要通过对某种乌托邦理想的期望来引发人们的实践热情,任何深度的出现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很有可能扩展文化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影响到它的商业价值,因而,后现代性文化实际上是反美学,反严肃、反个性的文化,它为人们所提供的是一种消费性的“原始魔术”,通过对观众无意识欲望的调用,为大众制造出一个快乐原则的狂欢节,只有现象没有本质,只有偶然,没有必然,只有流行文化,朝生夕死,转瞬即逝,没有历史意识和美学个性。后现代设计脱离了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历史性的发展模式,以一种共时性的平面性语言创造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游戏。精神产品也开始按照商品的逻辑趋向市场,形象文化显示出比文字文化更加强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本杰明曾指出:“电影、电视、广播等电子传媒的出现,意味着不仅以物质的复制,也是对于精神的复制,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的领域中解放出来,由于它制作了许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个性、创造力、批判热情、现实精神”。商品广告式的精制和美丽等后现代美学样式的泛滥,足以使幻想和仿制的形式拉开了与事物本真状态的距离,后现代美学在艺术生产本文复制和美学产品平面风格的再现能力时,都起到了人类感官知觉的现实极限和想象能力的作用,它实际上已经是在要求理解和阐释的新的空间和超空间,甚至要求人设法生出新的设计系统和超越传统的美学触角。后现代设计要求超前预支的新的美学原则只有两种存在可能,一种是指向过去,即寻找包括现代主义在内的传统美学原则形成过程中失落的某些“自然”的美学精神,甚至想寻找中西方传统中存在的艺术精神,包括某种“本原”和“普遍”的美学意识和人类文化的记忆。阿诺德和胡塞尔曾经认为:后现代主义否定了传统意识的独立性,与商品拜物妥协言和,作政治上的弃权,因而它不仅使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失去惊世骇俗的力量,同时也以游戏的态度否定了经典美学的崇高之感,令两者都消融在物化的文化工业的汪洋大海之中。后现代类象时代是一个由模型、符号、符码和控制论的支配,是信息与符号时代,任何商品化消费都成为消费社会心理实现和标示的社会地位。文化的媒体又重新界定着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并打破了表层与本身的真实性和产生符号体系本身的真实性,符号世界的虚实由此而变的更强烈了。

后现代性经常被概括成事物的终结,如将艺术设计转化为哲学,其中暗含了一种不同的哲学的“终结”,它不再通过个别训练,而是通过我们所呼吸的空气,通过公共领域和集体这个实体扩散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这种终结并不是变成无,因为艺术设计本身还有一种局限,如要超越这样一种局限就要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正如我们这个时代——设计、接受和消费正在经历某些根本的变异一样,使旧的范式变得互不相关或至少成为昨日黄花。在一个如此多地视角和我们自己被影像所主宰的文化中,审美经验既太少又太多。自然,阅读的危机就存在于这些新的未定性和由此产生的论证之中,争取通过研究而理解,在一个复杂的、断裂的技术先进的社会中,找到更能体现设计精神的规则,在思考和戏游中体味所创造的内涵。

参考文献:

①(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②(美)马克·第亚尼. 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 滕守尧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吴丹 大连外语学院国际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document.body.oncopy = function () { setTimeout( function () { var text = clipboardData.getData("text"); if (text) { text = text + "\r\n本篇文章来源于 工业技术网 原文链接:"+location.href; clipboardData.setData("text", text); } }, 100 ) }


更多
字体:【】-【】-【】【关闭此页

上一篇:工业设计与实证精神'   下一篇:浅析产品设计形态的“实践美学”要素'


特别声明:机电之家(http://www.jdzj.com )所共享的机电类资料,机电论文、机电类文章、机电企业类管理制度、机电类软件都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购买的论文都出自原创,保证作者的原创的版权的转让,任何纠纷由法律解决。